联系方式
公司动态
更多>>
♀唐山宏盛制衣的一站式服务...
♀唐山宏盛制衣服装售前售后服务...
♀工作服订做的常见问题及工...
♀唐山宏盛制衣T恤衫设计水平已...
♀远程量体裁衣:“三维定制...
♀2010年深秋季段工作制...
♀旗袍穿出女人内在韵致...
♀唐山宏盛制衣棉服...
♀唐山宏盛制衣多功能棉服...
♀唐山宏盛制衣西服选择要点...
♀唐山宏盛制衣西服制作工艺...
♀唐山宏盛制衣提醒您买西服注意...
♀唐山宏盛制衣文化衫订购中...
♀2011式保安服抢购中...
♀夏季袭来唐山宏盛制衣T恤抢购...
♀唐山宏盛制衣定做工作服可以选...
♀夏季袭来唐山宏盛制衣公告大家...
♀唐山宏盛制衣服装报号说明...
♀工作服定做须知...
♀企业更名通知...
♀唐山宏盛制衣服装售前售后服务...
♀工作服订做的常见问题及工...
♀唐山宏盛制衣T恤衫设计水平已...
♀远程量体裁衣:“三维定制...
♀2010年深秋季段工作制...
♀旗袍穿出女人内在韵致...
♀唐山宏盛制衣棉服...
♀唐山宏盛制衣多功能棉服...
♀唐山宏盛制衣西服选择要点...
♀唐山宏盛制衣西服制作工艺...
♀唐山宏盛制衣提醒您买西服注意...
♀唐山宏盛制衣文化衫订购中...
♀2011式保安服抢购中...
♀夏季袭来唐山宏盛制衣T恤抢购...
♀唐山宏盛制衣定做工作服可以选...
♀夏季袭来唐山宏盛制衣公告大家...
♀唐山宏盛制衣服装报号说明...
♀工作服定做须知...
♀企业更名通知...
品牌创新: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提高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在纺织业中的贡献率”,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十一五”提出的要求。“提高两个贡献率”在“十一五”期间有力推动了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在“中国已经过了人口红利期”,人力成本与原料成本及能源成本不断上涨时期,曾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高新科技型企业和品牌运营商转变,“十一五”期间取得的靓丽数据中,主要动力来自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不断创新的新产品和愈来愈成熟的品牌运作——
创新力量很强大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纺织生产稳步提升,201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达4130万吨,较2005年增长了60.70%;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47650亿元,较2005年增长1.31倍;行业实现增加值12800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1.44倍。在生产稳步提升的同时,行业运行质量也得到提高。按工业总产值计算,2010年纺织行业劳动生产率为41.08万元/人,较2005年增长98.05%;按增加值计算,201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1.03万元/人,较2005年增长1.09倍。2010年纺织行业利润额2550亿元,较2005年增长2.60倍;2010年纺织行业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5.44%、13.89%,较2005年分别提高1.91、4.72个百分点。而“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与我国纺织工业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推动新品开发与品牌创新,适应市场需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江苏是纺织服装大省,江苏纺织服装业“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纺织行业中率先跨入万亿产业行列,实现工业总产值10521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2006-2010年期间,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成为江苏省纺织行业在新时期增长的强大动力。行业科技水平的提升,直接反应于行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2010年江苏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资产合计、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比2005年增长273.96%、105.36%、96.67%、22.45%,利润总额同比2005年的增长幅度,均大大超过同期产品销售收入、资产合计,全部从业人员数的增长幅度。全行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年创利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其中人均年创利增长了205%。
“十一五”期间,中国纺织品服装消费进入了品牌消费时代。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纺织品服装品牌涌向中国市场,与此同时,中国自主品牌也茁壮成长起来,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内销占比81.37%,较2005年提高10.38个百分点。中国企业还通过买断国际品牌来运作市场,品牌运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之中呈现多样化发展。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把“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作为八大主要任务之一。规划提到,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培育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出口比重10个百分点,提升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主办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评选活动现已成为年度行业盛事。2010年3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举行了首届“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榜”发布会,74个服装品牌登上“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榜”,14个服装专业市场获得“中国服装品牌孵化基地”的荣誉称号。值得注意的是,在14家“孵化基地”中,有一半以上是东部的产地型市场,但另有20%是中西部产业转移承接地市场。东部市场品牌服务建设虽然依旧走在前列,但中西部市场表现出来的品牌服务意识,也让人看到中西部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已有了明确的发展意识和无限的上升潜力。2010年3月15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宣布纺织服装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正式启动,制定了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和技术指标体系,并于2010年6月8日发布了首批31家获得“企业信用等级评价AAA级信用企业”的名单。作为品牌内涵的一部分,信用评价机制树立了企业的信用建设意识,提升了品牌的社会形象,为自主品牌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每年与CHIC同时举办的品牌大奖活动也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自主品牌,为中国纺织服装业进行品牌建设提供了榜样。
企业热衷科技创新
不久前举办的全国棉纺织行业两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会议上表彰了11家“全国纺织工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3家“全国纺织工业两化融合突出贡献企业”。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夏令敏介绍,2009年在工信部的组织和指导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了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显示,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局部应用阶段向综合集成阶段过渡的时期,单项应用具有一定的覆盖,综合集成水平有待提高。经过不断研发与实际应用,目前适合棉纺织行业发展特点的ERP系统、在线监测系统、配棉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主要信息化技术与产品日趋成熟,能够满足在行业内广泛推广应用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实现了进销存、办公自动化、配棉管理等局部应用,特别是进销存管理在受调查企业中覆盖率超过60%。在参评企业中,通过网络实现在线监测的机台覆盖率为21.9%,实现在线监控的机台覆盖率为18.7%。能耗成本在棉纺织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降低能耗。调查显示,19.2%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能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实施信息化,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催下采购订单的时间已从先前占总时间的50%下降到12%。因生产周期缩短、库存减少而降低成本10%以上,利润增加12%。由于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流程改造,产品入库时间减少了50%,产品短缺件减少了80%,生产率提高15%。无锡一棉10年来依靠两化融合实现了集约型增长,产品质量和档次全面提升,残余疵点减少60%,增强了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产品进入欧盟高端市场。由于品牌效应,企业同类产品售价均高于市场价;原料成本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电能消耗明显减少,万元产值能耗2010年比2009年下降25%;劳动生产率10年提高了10倍。
“两化融合”只是企业热衷创新提高效率的一个方面。“十一五”期间,大中型纺织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均增加了近2倍;全行业有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两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累计奖励622个项目,行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每年增加1000余项。
“十一五”期间,纤维材料技术进步成效显著,一批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化取得突破。碳纤维、芳纶1313、芳砜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以及竹浆纤维、麻浆纤维等生物质纤维已实现产业化生产。芳纶1414、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取得中试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产业化生产技术正处于研究阶段。新型聚酯PTT树脂合成已经过中试实验,纤维生产加工及产品开发实现产业化生产。纺织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进步明显,2009年棉纺行业精梳纱、无接头纱、无梭布、无结化比重分别达到27.8%、65.4%、68.3%和46.8%,比2005年分别提高2.8、10.1、16.1和8.4个百分点。毛纺行业无结纱比例超过60%,大中型毛针织企业基本实现纱线无结化。精梳产品100%无梭化,粗梳产品80%无梭化,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桑蚕自动缫丝机的推广应用使生丝质量水平平均提高1.5个等级,应用比例由20%提高到85%。紧密纺、喷气纺、涡流纺、嵌入纺等新技术的采用使纱线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天然纤维纺纱支数大大提高,纱线质量显著提升。面料加工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兴电子提花装置的大量应用、经纬编新型面料的开发、多种纤维的混纺交织以及织物结构的创新大大丰富了纺织面料的品种。印染行业自主研发了活性染料冷轧堆前处理及染色、数码印花、涂料印花等一批印染新技术,大量采用了电子分色制版、自动调浆、在线检测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面料质量的稳定性和附加值。
与此同时,一批节能、节水的新技术实现研发突破并在行业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按可比价计算,纺织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约40%,节能新装备、新技术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棉纺行业推广采用节能电机、空调自动控制等技术,其中空调自动控制技术可降低空调能耗10%~15%。用水量最大的印染行业百米印染布生产新鲜水取水量由4吨下降到2.5吨,累计减少37.5%。在印染行业中开始大量推广应用的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可减少水耗30%以上,生物酶退浆可节水20%以上,冷轧堆染色可节水15%。“十一五”期间,按可比价计算,纺织行业单位增加值污水排放量的累计下降幅度超过40%,污染物减排及治理技术明显进步。废旧聚酯瓶回收利用技术得到有序推广,技术不断升级。目前,国内再生纤维生产能力达到700万吨,产量达到400万吨。
伴随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加工制造技术进步,“十一五”期间我国纺机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2010年,国产纺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主要产品中,棉纺细纱机、粗纱机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中、高档剑杆织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自动络筒机超过25%。计算机测配色和分色制版等技术的广泛采用,使印染后整理水平大幅提高。纺织机械正朝着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品牌创新任重道远
品牌化消费已经是全国尤其是城镇消费的主流。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共计产生服装服饰类中国名牌143个,家纺类中国名牌45个。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认为,“十一五”期间是中国服装品牌成长最快的5年。他认为,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讲,正因为有了更多的磨炼、思考和探索,才使品牌发展更理性。品牌企业对科技支撑、设计研发、信息化管理、文化创意、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建设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服装产业并非一个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更是一个都市产业、时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产业。
在品牌建设上,江苏省已经形成多层次、得到市场广泛认同的品牌阵容,充分反应了品牌建设的潜在爆发力。一是已经形成具备逐步走上国际市场条件的品牌,2006年、2007年,阳光、波司登先后获得了全国纺织服装行业唯有的两个中国世界名牌;二是形成了雅鹿、华芳、红豆、宜禾、AB内衣、泛佳亚麻、月夜灯芯绒等一批成熟型品牌;三是形成了以百芙伦女装、雪竹内衣、玮尼维希男装等一批成长型品牌;四是形成了一批成长中的区域品牌,江苏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实施名牌战略,打响区域品牌的重要舞台,吴江盛泽镇、张家港塘桥镇等一批区域品牌,正在逐步取得市场认同。
值得欣慰的是,企业不仅在创建品牌,更在不断探索成功的商业模式,寻找竞争支点,寻找产业链中的价值差异。当下服装行业常见的品牌商业模式有:文化创新品牌模式、品类创新品牌模式和渠道创新品牌模式等。文化创新品牌模式,是用人性或文化的一部分,将产品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产品被接受的基本支撑点,在于激发文化、人性深层的渴望,将潜在渴求激发为巨大现实市场,如利郎的中式简约,柒牌的情系中国心等。品类创新品牌模式,是以某一创新的品类赢得市场,如波司登的羽绒服、九牧王的西裤、劲霸的茄克等。渠道创新品牌模式,则紧抓“终端为王”,专攻渠道,如海澜之家以男人的衣柜、仓储式的店铺遍地开花,成就了品牌的迅速发展壮大。还有单项品牌的华丽转身,向四季化进军的初步成功,如波司登的男装已进入国际市场。他们的创新,跳出产品、营销、技术、管理等层面的束缚和竞争,将品牌商业模式这一系统工程的创新,推进到新的层次。
提高品牌贡献率,已成为当今企业化解不利因素,有效开拓内销市场的核心工作和共同理念。当国际品牌纷纷将重心移向中国市场,中国的纺织服装品牌更需要理清方向,重新思考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价值。
转自: (中国女装网)
创新力量很强大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纺织生产稳步提升,201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达4130万吨,较2005年增长了60.70%;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47650亿元,较2005年增长1.31倍;行业实现增加值12800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1.44倍。在生产稳步提升的同时,行业运行质量也得到提高。按工业总产值计算,2010年纺织行业劳动生产率为41.08万元/人,较2005年增长98.05%;按增加值计算,201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1.03万元/人,较2005年增长1.09倍。2010年纺织行业利润额2550亿元,较2005年增长2.60倍;2010年纺织行业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5.44%、13.89%,较2005年分别提高1.91、4.72个百分点。而“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与我国纺织工业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推动新品开发与品牌创新,适应市场需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江苏是纺织服装大省,江苏纺织服装业“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纺织行业中率先跨入万亿产业行列,实现工业总产值10521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2006-2010年期间,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成为江苏省纺织行业在新时期增长的强大动力。行业科技水平的提升,直接反应于行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2010年江苏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资产合计、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比2005年增长273.96%、105.36%、96.67%、22.45%,利润总额同比2005年的增长幅度,均大大超过同期产品销售收入、资产合计,全部从业人员数的增长幅度。全行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年创利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其中人均年创利增长了205%。
“十一五”期间,中国纺织品服装消费进入了品牌消费时代。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纺织品服装品牌涌向中国市场,与此同时,中国自主品牌也茁壮成长起来,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内销占比81.37%,较2005年提高10.38个百分点。中国企业还通过买断国际品牌来运作市场,品牌运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之中呈现多样化发展。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把“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作为八大主要任务之一。规划提到,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培育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出口比重10个百分点,提升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主办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评选活动现已成为年度行业盛事。2010年3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举行了首届“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榜”发布会,74个服装品牌登上“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榜”,14个服装专业市场获得“中国服装品牌孵化基地”的荣誉称号。值得注意的是,在14家“孵化基地”中,有一半以上是东部的产地型市场,但另有20%是中西部产业转移承接地市场。东部市场品牌服务建设虽然依旧走在前列,但中西部市场表现出来的品牌服务意识,也让人看到中西部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已有了明确的发展意识和无限的上升潜力。2010年3月15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宣布纺织服装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正式启动,制定了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和技术指标体系,并于2010年6月8日发布了首批31家获得“企业信用等级评价AAA级信用企业”的名单。作为品牌内涵的一部分,信用评价机制树立了企业的信用建设意识,提升了品牌的社会形象,为自主品牌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每年与CHIC同时举办的品牌大奖活动也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自主品牌,为中国纺织服装业进行品牌建设提供了榜样。
企业热衷科技创新
不久前举办的全国棉纺织行业两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会议上表彰了11家“全国纺织工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3家“全国纺织工业两化融合突出贡献企业”。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夏令敏介绍,2009年在工信部的组织和指导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了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显示,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局部应用阶段向综合集成阶段过渡的时期,单项应用具有一定的覆盖,综合集成水平有待提高。经过不断研发与实际应用,目前适合棉纺织行业发展特点的ERP系统、在线监测系统、配棉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主要信息化技术与产品日趋成熟,能够满足在行业内广泛推广应用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实现了进销存、办公自动化、配棉管理等局部应用,特别是进销存管理在受调查企业中覆盖率超过60%。在参评企业中,通过网络实现在线监测的机台覆盖率为21.9%,实现在线监控的机台覆盖率为18.7%。能耗成本在棉纺织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降低能耗。调查显示,19.2%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能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实施信息化,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催下采购订单的时间已从先前占总时间的50%下降到12%。因生产周期缩短、库存减少而降低成本10%以上,利润增加12%。由于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流程改造,产品入库时间减少了50%,产品短缺件减少了80%,生产率提高15%。无锡一棉10年来依靠两化融合实现了集约型增长,产品质量和档次全面提升,残余疵点减少60%,增强了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产品进入欧盟高端市场。由于品牌效应,企业同类产品售价均高于市场价;原料成本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电能消耗明显减少,万元产值能耗2010年比2009年下降25%;劳动生产率10年提高了10倍。
“两化融合”只是企业热衷创新提高效率的一个方面。“十一五”期间,大中型纺织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均增加了近2倍;全行业有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两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累计奖励622个项目,行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每年增加1000余项。
“十一五”期间,纤维材料技术进步成效显著,一批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化取得突破。碳纤维、芳纶1313、芳砜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以及竹浆纤维、麻浆纤维等生物质纤维已实现产业化生产。芳纶1414、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取得中试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产业化生产技术正处于研究阶段。新型聚酯PTT树脂合成已经过中试实验,纤维生产加工及产品开发实现产业化生产。纺织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进步明显,2009年棉纺行业精梳纱、无接头纱、无梭布、无结化比重分别达到27.8%、65.4%、68.3%和46.8%,比2005年分别提高2.8、10.1、16.1和8.4个百分点。毛纺行业无结纱比例超过60%,大中型毛针织企业基本实现纱线无结化。精梳产品100%无梭化,粗梳产品80%无梭化,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桑蚕自动缫丝机的推广应用使生丝质量水平平均提高1.5个等级,应用比例由20%提高到85%。紧密纺、喷气纺、涡流纺、嵌入纺等新技术的采用使纱线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天然纤维纺纱支数大大提高,纱线质量显著提升。面料加工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兴电子提花装置的大量应用、经纬编新型面料的开发、多种纤维的混纺交织以及织物结构的创新大大丰富了纺织面料的品种。印染行业自主研发了活性染料冷轧堆前处理及染色、数码印花、涂料印花等一批印染新技术,大量采用了电子分色制版、自动调浆、在线检测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面料质量的稳定性和附加值。
与此同时,一批节能、节水的新技术实现研发突破并在行业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按可比价计算,纺织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约40%,节能新装备、新技术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棉纺行业推广采用节能电机、空调自动控制等技术,其中空调自动控制技术可降低空调能耗10%~15%。用水量最大的印染行业百米印染布生产新鲜水取水量由4吨下降到2.5吨,累计减少37.5%。在印染行业中开始大量推广应用的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可减少水耗30%以上,生物酶退浆可节水20%以上,冷轧堆染色可节水15%。“十一五”期间,按可比价计算,纺织行业单位增加值污水排放量的累计下降幅度超过40%,污染物减排及治理技术明显进步。废旧聚酯瓶回收利用技术得到有序推广,技术不断升级。目前,国内再生纤维生产能力达到700万吨,产量达到400万吨。
伴随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加工制造技术进步,“十一五”期间我国纺机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2010年,国产纺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主要产品中,棉纺细纱机、粗纱机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中、高档剑杆织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自动络筒机超过25%。计算机测配色和分色制版等技术的广泛采用,使印染后整理水平大幅提高。纺织机械正朝着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品牌创新任重道远
品牌化消费已经是全国尤其是城镇消费的主流。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共计产生服装服饰类中国名牌143个,家纺类中国名牌45个。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认为,“十一五”期间是中国服装品牌成长最快的5年。他认为,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讲,正因为有了更多的磨炼、思考和探索,才使品牌发展更理性。品牌企业对科技支撑、设计研发、信息化管理、文化创意、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建设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服装产业并非一个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更是一个都市产业、时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产业。
在品牌建设上,江苏省已经形成多层次、得到市场广泛认同的品牌阵容,充分反应了品牌建设的潜在爆发力。一是已经形成具备逐步走上国际市场条件的品牌,2006年、2007年,阳光、波司登先后获得了全国纺织服装行业唯有的两个中国世界名牌;二是形成了雅鹿、华芳、红豆、宜禾、AB内衣、泛佳亚麻、月夜灯芯绒等一批成熟型品牌;三是形成了以百芙伦女装、雪竹内衣、玮尼维希男装等一批成长型品牌;四是形成了一批成长中的区域品牌,江苏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实施名牌战略,打响区域品牌的重要舞台,吴江盛泽镇、张家港塘桥镇等一批区域品牌,正在逐步取得市场认同。
值得欣慰的是,企业不仅在创建品牌,更在不断探索成功的商业模式,寻找竞争支点,寻找产业链中的价值差异。当下服装行业常见的品牌商业模式有:文化创新品牌模式、品类创新品牌模式和渠道创新品牌模式等。文化创新品牌模式,是用人性或文化的一部分,将产品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产品被接受的基本支撑点,在于激发文化、人性深层的渴望,将潜在渴求激发为巨大现实市场,如利郎的中式简约,柒牌的情系中国心等。品类创新品牌模式,是以某一创新的品类赢得市场,如波司登的羽绒服、九牧王的西裤、劲霸的茄克等。渠道创新品牌模式,则紧抓“终端为王”,专攻渠道,如海澜之家以男人的衣柜、仓储式的店铺遍地开花,成就了品牌的迅速发展壮大。还有单项品牌的华丽转身,向四季化进军的初步成功,如波司登的男装已进入国际市场。他们的创新,跳出产品、营销、技术、管理等层面的束缚和竞争,将品牌商业模式这一系统工程的创新,推进到新的层次。
提高品牌贡献率,已成为当今企业化解不利因素,有效开拓内销市场的核心工作和共同理念。当国际品牌纷纷将重心移向中国市场,中国的纺织服装品牌更需要理清方向,重新思考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价值。
转自: (中国女装网)